新华时论|“苏超”讲解声里的文明刻度
2025-07-03 07:49  来源:交汇点新闻  作者:韩宗峰  
1

近期,在“苏超”赛场,有媒体捕捉到这样一幕:淮安盲校学生在志愿者的讲解下,用耳朵“观看”比赛。球队得知后,赛后特意邀请孩子们触摸奖杯,球员代表现场讲述比赛中的激烈对抗。“足球的魅力,不仅在胜负,更在拼搏的声音里”,这种温情故事,活跃在赛场内外,让人透过球赛看到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照。

“苏超”的讲解声里,体现出全民体育应有的文明刻度。这一暖心之举,也让我们思考:体育赛事如何更好地承载人文关怀?近年来,国内不少赛事开始关注特殊群体观赛需求,比如推广残疾人赛事、设置无障碍座位、提供手语解说、开展盲人观赛服务等。这些办赛细节看似微小,却是体育精神向社会延伸的努力。当一支球队愿意停下脚步,为视障孩子讲述比赛细节,体育便真正成为连接不同人群的纽带。

在“苏超”办赛中,“温情办赛”的理念体现得尤为真切。在无锡,有球迷自发组建的“护场志愿队”,协助维持秩序、引导交通,甚至有70岁的老球迷每场必到。在宿迁,有陕西女球迷坐着轮椅来观赛,“无障碍”入场让她非常感动。“苏超”赛场上的温情小故事恰恰证明:顶级赛事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对抗,更要有打动人心的故事。“苏超”用声音为视障孩子打开了一扇窗,而这扇窗的背后,正是一片更广阔、更包容的“体育天地”。

曾经,在迷笛音乐节上,这样一张照片触动人心:音乐节上、人群中央,残疾人小宇和他的轮椅被高高举起,脸上满是兴奋和狂热的他,将手臂抬起,呐喊嘶吼,直言“我看到了这辈子从没有过的风景”。看,这就是残疾人被关照的感觉,被托举、被兜底、被关照,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善意和温暖。无论是“苏超”、还是其他文体活动,能否考虑到特殊群体需求、需要,始终应该是衡量举办水准的重要标准。

耳朵“听赛”,值得深思。长期以来,体育资源往往向“塔尖”倾斜,而特殊群体的文体需求则常被忽视。江苏作为体育大省,不仅在竞技体育的赛道上屡创佳绩,更在体育事业、体育惠民的比拼中走在前列。在南京,全民健身园的升级改造加入了AI体测亭、智能单车等全龄段科技健身设备,让老年人也能享受科学指导;在苏州、扬州,“轮椅选手”也可以在马拉松赛道上飞驰;更多全省各地体育场馆进行无障碍改造,通过增设轮椅席位、盲道和低位服务台等方式,更好关照特殊群体。可以说,这些实践,共同勾勒出一个经济大省、体育大省的民生底色。

体育的终极意义,从来不止于胜负与奖牌,而在于它能否照亮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,能否关照到“沉默的少数”。要让“全民共享”从理念变为现实,让“群众体育”的包容度、覆盖面更为丰富,我们还能做些什么?答案或许藏在对细节的持续打磨中——比如,能否在赛事直播中加入无障碍解说?能否为听障观众提供实时字幕?能否组织更多公益活动,让特殊群体近距离感受、体育的魅力?这些看似微小的尝试,不仅能提升特殊群体的参与感,更能让体育从追求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单一维度,拓展为“更温暖、更包容、更可持续”的多维价值体系。

(韩宗峰)

标签:
责编:袁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