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嘉庆”误作“嘉靖”,博物馆何以失守文化敬畏?
2025-07-03 16:03  来源:中国江苏网  作者:王志顺  
1

到底是“嘉庆”还是“嘉靖”?据大皖新闻报道,近日有网民在参观湖南博物院时发现,博物院三楼某专题展览中的一处注释出现明显错误,“清嘉庆”被错误注释成“清嘉靖”。7月1日下午,湖南博物院有关工作人员回应称,该注释确实出现错误,正在重新制作展品展板,预计将于次日完成更正。(7月2日《新京报》)

这一看似简单的年号错误,实则折射出当前博物馆行业在专业性建设上的系统性缺失。近年来类似事件屡见不鲜:2024年8月太原博物馆被高一学生指出9件展品的标牌存在年代误判、釉色混淆等错误。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:作为文化殿堂的博物馆,正在经历一场专业权威性的信任危机。

深入分析这些错误背后的成因,首先暴露出内容生产流程的严重缺陷。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展陈内容理应经过严格审核,但湖南博物院竟无人发现相隔270余年的两个朝代年号的混淆,太原博物馆更是出现同一展厅9件展品集体“失察”的情况,说明现有审核机制形同虚设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类错误多涉及基础领域,有展馆将秦昭襄王三年(公元前303年)误作公元前323年,直接导致历史时间轴断裂,反映出部分专业人员基本历史素养的缺失。

此类错误的危害远超表面。展品说明是观众构建历史认知的重要依据,一旦错误信息通过博物馆的权威背书进入公众记忆,将造成深远影响。特别是暑期参观者中不少是学生群体,他们可能终身铭记“清嘉靖”这个虚构年号,这种认知污染比文物损毁更难修复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普通游客频频成为“义务审校”,博物馆作为知识权威的形象必然受到严重损害。

问题的深层症结在于博物馆评估体系重形式轻内涵的导向偏差。在“博物馆热”的浪潮中,部分机构沉迷于场馆扩建和数字化展示,却忽视了最基础的学术研究。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,导致专业人才断层与学术积累薄弱并存的困局。当博物馆既缺乏深耕藏品的学术耐心,又缺少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梯队时,那些本可避免的展陈失误自然频频发生。

要杜绝此类专业失误的发生,需要从制度建设、人才培养和公众参与三个维度协同发力。制度层面应将内容准确率纳入评级核心指标;操作层面可设立公众纠错通道并公示整改结果;人才培养方面需加强专业培训,建立专家领衔的交叉审核制度。当普通观众能够发现专业机构的错误时,博物馆更应反思如何提升自身专业水准。

文物注释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,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。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。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,博物馆必须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,方能在“博物馆热”中守住文化守护者的初心。毕竟,观众期待的不仅是视觉体验,更是能与历史真实对话的信任感——这种信任一旦失去,恐怕比任何文物都更难重建。

扬子晚报

标签:
责编:王玥